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最近我在动态填了一组浣溪沙词。其实浣溪沙此类小令与律绝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是最适合初学者练笔的一种词牌。下文就以浣溪沙词来解说如何填小令。

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宋·晏殊《浣溪沙》春恨词:

关于词与律的字词句不同之处,前几天略微说过了,这里不细说。主要说说,七律少一句后,浣溪沙的作法。上下片各三句,它的每片末句,颇不易填,不可“掉以轻心”。

晏殊此词得上片由眼前景物引起对往事的怀念:现在唱词喝酒,天气、亭台和从前一样,但是从前的一切,已如“夕阳西下”,成为不能回的过去了。

去年天气—他不直说如何,而转接“旧亭台”。句意不至于单薄。夕阳西下—也是突然转接问句 “几时回”? 我们可以学习写类似句子时,也不要过于平铺只叙。

下片拈出两件小事情“花落”和“燕归”。“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都是成语,把它联系在“花落去”和“燕归来”的上面,由熟得生,转旧成新,便成为名句。

花落是无从挽救的,所以说“无可奈何”。 燕子是年年重归旧窠的,所以说“似曾相识”。 所以,写文字时注意,意接词不接的手法。 表面看似无关字词前后截搭成句,但有内在词外之意统一,句子即有张力。

这首怀旧词主要是感伤过去的往事,但是这里不单单写“去”,却接着写“来”,以“来”烘托“去”,便比单单写“去”更浓挚。 以“花落”比人去,是寻常语;以“燕来”反衬人去,便是加倍写。燕子是双双回来的,也更足勾旨起人去后的孤零之感。

两句,一正一反,但是都是围绕一个主旨来写。 还有,在这首词里,写“去”是本意,是主;写“来”是馀文,是宾。一般写论文,主意当然重于馀文;在文学作品里,有时馀文却比主意写得出色

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句是主意,接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点染主意的馀文。这馀文却是胜于主意的名句。 一般写论文,主意在后面,总结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文学作品里,馀文的地位有时重于主意,要放在主意之后。

晏殊这首词把“燕归来”句安排在“花落去”之后,正和柳永《雨霖铃》的作法相同。这样安排会更增强全词的唱叹声情。 所以,须注意诗词文字,与散文论文其实均不相同。

在这“花落”“燕来”一联传诵名句之后,读者要求有一更出色的好句,来结束全篇。可是很失望,晏殊只写出“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样的七个字。 前面“花落”“燕归”一联是强句,对比之下,“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显得较弱。

晏殊对“无可奈何”这两句,很自欣赏。他曾经又把它写入另一首律诗里(诗题是《示张寺丞王校勘》,王校勘即王琪,宋人笔记说下句是王琪代对,不可信)。

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示张寺丞王校勘 晏殊

前人说以这两句的气格调论,只宜于入词而不宜于入诗。这个看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 我们从表达效果和作品章法说,把这两句放进律诗,可成为全首诗的中坚。 这个看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写入这首《浣溪沙》,却嫌全首不匀称。其实是结句太弱连累了它。

所以,浣溪沙的词牌很有特色。 上下片结句,应须即转即结。 转结合为一句。所以,浣溪沙能否成功关键在第三句。 要能压住。 “夕阳西下几时回”。即是回应前两句。

夕阳西下,转,几时回,结。也为下片留余地。 下片即以无可奈何来勾连。“小园香径独徘徊”。其实,这句也不算差,以景做结,其实挺好的。但是前面两句太强大。虽然以景语刻画回应,但焦点总归被抢。

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下面再举个以景语作结的例子。

这首整体上写的比较成功, 两结景语,相当形象生动,能压住前面。 这词的内容、情感和前首近似,开首写闺房陈设,用一“隔”字,便暗点别离。

第三句说只有杏花和明月知道我生离死别的苦痛,因为它是我俩当时相爱的见证,是写这苦痛无人共喻的感叹。 杏花明月—如何?始应知!

我们学填词时也可以模仿这样的句子写法,不要一意直下。中间跳开,出人意料,这样子的句子生动,能给人印象。

下片“何处去”指死者;“觉来时”指生者。他只有在梦寐里才得重温旧日的欢爱。“黄昏微雨画帘垂”,是梦醒之后寂寞怅惘的光景。 这首词关键给人很好印象的是最后一句! 它的形象性强,“黄昏微雨画帘垂”七个字景语。前面几句说了那么多,这里不再说,只是展现场景,读者自然能体会。 “黄昏微雨画帘垂”七个字景语,是集中传神之笔。我曾说过诗句的质感强度。 可以看看这句,同样适用。 如何去提高密度,强度,质感,虚实。

黄昏-微雨-画帘-垂。 用一垂字,整个画面,三个事物,串起。 它通过具体的景物,烘托不易表达的抽象感情。 使这种感情形象化地出现于读者想象之中,好像是在耳目之前。 也是以前我说的,写出与透出的区别。 因为文字是平面的东西。要让读者感知。

黄昏~微 雨~画 帘~这样时光节气眼前景,交错,垂着是何感觉,这种感觉是不能用口表达出来的,只是用来感受的。比你喊口号给读者强多了,读者自己去感受。读者的感知即是作者的情感。

写东西,也要往这方面靠拢。那种印象,天壤之别。

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白居易说,末了一句,他人尚且不忍闻,何况是我!本来第三句是全诗顶恳切沉痛的话,何以第四句读来更动人?这也由于它的形象性强。 本来要病死了还惊坐起,诈尸了都。很沉痛了,是不是?

但是,这还属于作者自个说的范畴。“暗风吹雨入寒窗”。再一下,读者切身体会。这才是感同身受。 有了这句,才烘托出第三句的恳切沉痛。 要不然,第三句诈尸,就是空喊。

元稹这句“暗风吹雨”和张曙的“黄昏微雨”,可以说是唐人诗词中结句的双璧。即转即结,出人意料。

浣溪沙,也最好这样来。不要一根面条通到底似的。 看了前面两句,就知道第三句的写法,那是不成功的,毫无余味。

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有些小令词的体制,很近似于诗中的绝句,如《生查子》、《菩萨蛮》等是。 但是绝句四句,《生查子》、《菩萨蛮》等也多是偶数句子结构。而《浣溪沙》上下片都只三句,是奇数。 第三句结句并且是拖一个独立无偶的尾巴,它的地位和作用却等于绝句的第三、四两句。 这一句还要起两句的作用,一般绝句的作法,第三句要转,第四句是收。

《浣溪沙》尾句七字要抵得绝句的第三句第四句,那么,这七个字要能做到即转即收,才算称职。

全首虽然是酒边花间咏妓之作(“眼前人”是指妓女),但是这几句的感慨,不限于本题。即结束之句最好能翻出去,不要一根面条通到底。以章法论,能做到即转即收的,这首可说是最为合格。

陈廷焯不爱这首词,我以为以内容说,它同情妓女的漂泊生活,不同于一般玩弄之作;语言也清新流利;结句用散文“不然”一辞入词,比之辛弃疾《种梅菊》一首上片所说: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须诗句与推排。不然唤起酒边来。也复难分高下。全首是可以肯定的。

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就形式方面说,张曙这首悼亡词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末句景语有很强的形象性。但这个调末句的作法,决不限于用形象烘托的景语。应该从全首的内容和格调来考虑它的表达方式。

宋人如晏几道作这个调的下片:

又如:

贺铸的下片:

又如辛弃疾的下片:

题目是《席上赵景山提干赋溪台和韵》。从眼前的再翻腾一层。是推开,又是用问语振起,写得很好。这类例子可惜不太多。

如欧阳烱的下片:

欧阳修的下片:

李清照下片:

这样以问句作结,更能表达含蓄不尽之情,比作直叙语好。

用眼前事物,淡淡七字,烘托心情。全片三句都是景语,表面齐头并列,第三句却确是好结束。它和陆游一首写暑雨的结句:“忽有野僧来打门”,写出凉意,可说异曲同工。

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梦江南》全首五句,最要注意的也是末了一句。这里举皇甫松的两首作比较:

开头“兰烬”指灯花。灯残了,屏风上画的红蕉颜色也黯淡了,是说已是夜深时候。

下三句写梦境:在梅雨时节听画船的笛声,十四字概括地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光景,真象一幅名画。

但是不无缺憾的是,这十四字若作为一首七绝的后半首,是韵味无穷的好诗;但作为《梦江南》,后面着一句“人语驿桥边”,便嫌全首情景不集中,难免“蛇足”之讥。

湮灭灰烬的意思(化为灰烬的意思)

又另一首:

这词以“桃花柳絮满江城”作背景,写吹笙的人,也有同样艺术效果。并且它用一个旖旎风光的回忆场景,反点第三句的“惆怅”,手法意象更曲折幽美了。

《梦江南》又名《望江南》,皇甫松这两首是写“梦”,温庭筠有一首是写“望”,也是晚唐词里的名作:

于“过尽千帆”句之下,用“斜晖脉脉”七字作烘托,得情景相生之妙。“过尽千帆”是写眼前事物,也兼写情感,含有古乐府“天下人无限,慊慊独为汝”的意思。

情人的脉脉含情,依依不舍。“水悠悠”是指无情的他,象悠悠江水,一去不返。

所以我认为,只须记住给印象,又非和盘托出,而只做一开端。如曰“春恨生”、“秋恨成”,不言如何生、如何成,只是开端,虽神秘而非谜语。后之诗人浅薄者浅薄,艰深(晦涩)者成谜语,都不是诗。

#唐诗宋词##原创诗词##诗词#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nyouxuan.com/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