溟什么意思(山东:古越人的前世今生(转载))

本篇转载自《青海:古羌人的前世今生》

说起山东,有一首唐诗这般描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的基调雄浑而悲壮,道出北方游牧文明、东南沿海渔猎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文化碰撞,又体现出山东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与东南沿海结合部的重要性。

1949年8月20日山东全境解放,这片拥有15.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半岛不但获得了新生,而且融入与祖国同发展、同进步、同命运的时代步伐中。那么,作为历史上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曾经生活在山东的古越人,其踪迹何如?其后代何在?

根据考古发掘,大约3到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活在山东这片原来被海水浸泡的岛屿上,当时的山东半岛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盛,周围四面环海,生机盎然,鱼类和食草动物成为先民狩猎的主要来源。后来,随着气候环境的恶化,加上早期黄河等河流泥沙不断淤积填平原先岛屿,山东先民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特点,采取了适合自然生存法则的宜农、宜牧、宜渔或农牧渔兼顾、各有侧重的生活方式,但重点还是以渔猎生活为主,他们不断适应曾经岛上残酷而单调的自然环境,顽强不息地生存了下来。

越人是最早生活在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方沿海的土著居民,其主要分布地点在今天的山东、河北、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还包括今河南、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秦汉时期越人向南移至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等地。这一时期的越人被称为“百越”。百越民族自称“沽溟”,意为“黄河”,因聚居于黄河下游而得名。其中,“沽”在百越语里指“河流”,“溟”指“黄色”,合起来即是“黄河”。古越人的重点活动区域便在山东、河北一带的黄河下游,这里遍布平原、沼泽,面朝渤海,以水为居,繁衍生息。

山东的原住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推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今天在山东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岳石文化等人类文化遗址,已被确认为与古越人有着密切关系而得到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由此说明,山东古越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中这样提到:“沿海之族见于古籍者,自淮以北皆称夷,自江以南则曰越”。另外,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对居住在东部沿海的古越人以“东夷”、“东蒙”、“夷越(粤)”、“濮越(粤)”、“夷濮”等称呼,体现出东部越人与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密切关系。

尽管山东是古越人的聚居地,但对多数山东人来说,古越人仍然是一个神秘的话题,存在着许多不解之谜。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范晔(公元398-445)所著《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在商、周、秦、汉时期,越人在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分布很普遍。生活在中国西部的古羌人,在语言学、民族学上均与古越人以及汉、藏等民族同祖同宗。中国人非常讲究叶落归根,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文明史上,伏羲、炎帝、蚩尤、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大禹等都是古越(羌)人,以蚩尤为代表的氐濮(氐人与濮人的合称)部落、炎帝为代表的羌越(羌人与越人的合称)部落和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部落,在推动历史发展中,融合组成汉族先民华夏族。

先秦之前,我国历史上是没有民族划分这一概念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众多,对人的来源区别以所在国相称,如秦国人称秦人,魏国人称魏人,齐国人称齐人等,以此类推。公元前206年,起兵于江苏沛县的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史称前汉),成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国力强盛,延续400多年,幅员辽阔,史称大汉,因刘邦在推翻秦帝国后曾被封为汉王,地点在今天的陕西省汉中一带,故称国号为汉,居民为汉人,军队为汉兵,因影响深远,其居民后来演变为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众所周知,汉族是中国古代多民族在长期发展融合中形成的,不是单一的纯民族,其中就包括古越人。

再说古越人。越人在渔猎生活中对鱼很崇敬,古语“鱼”、“夷”、“越”三字近音。因为“鱼”是越人养殖和维持生活的主要畜种,越人部落以“鱼”为图腾,兼有“鸟”图腾和“蛇”图腾。最古老的“越”字(即“戉”)就是由一种类似于“钺”(“越”的假借名)的鱼的象形文字转化而来的,越也是“捕鱼人”的意思。清版《说文解字》称“越”为“东夷捕鱼人”。但是,商朝早期的越人与商朝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军事斗争,我国3500年多前的甲骨文已出现了“戉(越)”、“戉(越)方”、“西戉(越)”、“贞令戉(越)来”、“戉(越)来归”的文字记录,如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率领13000人的军队征伐羌人和戉(越)人取得大胜的史实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考证,特别是妇好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女将领。由此可证明,至少在商朝时期越人与华夏族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至少在秦朝时期也是如此。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集中50万大军命令任嚣、赵佗等将臣南下广东、广西等地征服百越。途中,他们却遭到了百越支系“西瓯”的进攻,致使秦始皇手下的30万大军命丧广西。之后,秦始皇励精图治,在广西桂林境内开凿一条名为“灵渠”的运河。灵渠,东接长江支流湘江,西接珠江支流漓江(桂江),连接长、珠两江水系,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利用灵渠之利,秦始皇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先后征服东南沿海的吴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百越部落。从此,许多百越部落聚居的江浙、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从此纳入秦朝版图。另外,商周以来东部越人在长期的大迁徙中,向我国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出击,尤以向西南气候寒冷地区的发展较为突出,时至今日,我国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北、湖南、甘肃、陕西、海南、西藏等省区中,壮族彝族、傣族、布依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纳西族、侗族水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仡佬族、白族、土家族、基诺族等三十多个民族和缅甸联邦共和国的缅族、掸族、若开族,泰王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泰族、占族、卢族,柬埔寨的泰族,印度的阿洪族、阿萨姆族等大部分民族,以及羌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独龙族、阿昌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等藏缅语族诸民族,南亚语系的越南京族、高棉族,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畲族,南岛语系的台湾原住民、马来人、印尼人,遍布东北的满、蒙、和(日本人)、朝等诸民族,都是我国东部越人的后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的一万京族(越南称越族)同胞,始终不渝地认定山东古越人为他们的祖先,山东是他们的故乡,对山东人特别和蔼可亲。

中国历史上,古越人是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分布很普遍的民族之一,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东海龙王”,其实是父系社会中山东越人与自然斗争的美好演绎,东海龙王是越人的部落首领,她与周武王伐纣会盟的事迹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被写入《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体现了山东古越人与我国周王朝的紧密关系。以“越”为名称的春秋时期的越国,曾迁都至山东琅琊(今临沂)。另外,流传于海岱地区的越人胶鬲,是当时齐国国君在当地沿海发现并俘获的奴隶,是孟子诗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物。胶鬲原以贩卖鱼、盐卫生,后为逃脱齐兵追捕,逃入一山洞,齐兵放火焚烧以为其死,越人发现他还活着,被称为神人,后来受到山东海岱地区越人的拥戴而成为首领,在山东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以来,中国出现400多年相对稳定的局面,秦汉时期,山东越人在发展中形成了大大小小十四个部落,人数在十几万至几万人之间不等,人数在万人至几千人的小部落很多,主要居住于如今黄河(沽溟)以南的济南、淄博、莱芜、潍坊、新泰、广饶、无棣、无盐,以及山东半岛的芝罘(今烟台)、不其(今青岛)、即墨、文登、琅琊、诸城高密等地区,气候宜人的济南地区,是越人活跃的核心地区,如公元前164年,西汉王朝在今章丘区设平陵县,辖地包含了今天的济南、章丘、莱芜等地,说明越人与汉族和谐相处的普遍现象。

公元前4世纪,燕国骠骑将军秦开三次大规模击破东胡,占领今辽宁省西部地区,打通“关东”通道。秦汉时期中央在此设置榆椮(辽东)、昌黎(辽西)、乐浪、真番等郡,纳入秦汉统治版图,开始大量移民,经营辽西走廊。同时,秦开率燕军从辽西地区沿渤海,经青泥洼(今大连),渡渤海海峡进入芝罘(今山东烟台),又过昆嵛山抵达即今济南地区,筑平陵城(济南)驻守。公元前111年,西汉猛将贾复、张敞为进军胶东击败越人起义,中央为安抚越人和管理胶东地区,设立“屏越校尉”一职(与郡相当),管理山东越人事务,主要安置越人的生产生活,民事纠纷,保障经济、军事交通等事务。东汉时期,太傅高密侯邓禹率8万汉军平息胶东越人判乱后,实行屯田,在宜居宜田的平坦地区,大力开垦土地,兴修水利灌溉设施,并从河南、河北等省招募引进先进耕作农具和迁徙农民,率领越汉人民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山东地区后来的农业发展,贡献巨大。这是汉民族首次大规模进入胶东地区并与越人共同生活的记载。

公元四世纪初,来自我国东北一带的鲜卑人进入山东半岛,建立了一个幅员面积高达两百万平方公里的鼎盛王朝“北魏”。这一时期,山东越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迫使越人的榆椮部落(即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共同祖先)一部分融入北魏,不愿寄人篱下的榆椮人远走他乡,继续迁徙,其中的榆椮人蒲鲜部落漫无目的地绕过山东,到达了河北、辽宁、内蒙古交界处一个叫濡州(今河北承德)的地方安置下来,当成他们的栖身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他们多么希望永远平静地生活下去,不要让外族再来打扰他们。但是,这里不是世外桃源。公元五世纪,云南高原上的南诏强盛起来,不断向北方渗透发展,于公元5~6世纪参与分裂北魏的战争,鲜卑人没落,其分布在川、滇等地的居民大部分转入南诏势力范围。618年,唐朝建立,经历四百余年分裂与动乱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个统一的王朝,大唐帝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南诏的发展很强盛,为确保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山东地区的稳定,唐王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公元883年,王室安化公主从山东出发,经百越之地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远嫁云南,具有鲜卑人血统的唐太宗李世民为缓和民族矛盾,提出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的华夏各民族一律平等发展的民族政策,民族部落首领归顺唐朝后,可由政府任命为都督或太守等地方长官,负责治理本民族事务,这类似于今天的民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从而增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

北魏末年,宇文泰、高欢各挟一帝,分裂成东、西两魏。北魏分裂后,原有的各政权相互牵制平衡机制被打乱,榆椮人顺应历史潮流心向唐朝,公元619年,榆椮族首领蒲鲜青康率领族人归属唐朝,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都督,赐予国姓白姓。后来,黄巢农民起义军占领唐朝首都长安,榆椮人帮助唐王朝重新夺回长安,加之受到吐蕃、南诏等政权的不断打击,生存危机堪忧,唐政府只好允许榆椮人迁徙进入东南沿海的福建南部及广东、广西一带,开始男耕女织、相对安逸的农耕生活。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后,榆椮人继续向东北平原发展。公元1017年,榆椮人杰出的首领蒲鲜万奴(白诚恭)在沈阳一带建立东夏国,领土包含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河北东北部的秦皇岛、唐山、承德等地区,以及北京和天津、山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公元11世纪,东夏国在京、津、冀等地的领土已被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控制,所剩领土仅盘踞在辽、吉、黑三省的长白山脉腹地地区,这里的面积超过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执政者不断吸收汉文化精华,政权管理完全按照汉族的体制运行,创立了独一无二、与汉字有所不同的“东夏文字”——“榆椮文”,被称为第二汉字,修筑了都城和皇宫,设置教育机构,传授榆椮文,通过改变剃发形式和设计民族服装,以榆椮人为主的东夏国发展到了历史的全盛时期。

西周时期,越人作为“牧誓八国”参与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魏晋时期,越人以同族近亲“羌人”的身份参与五胡乱华;唐宋时期,山东至云南一带的许多被汉化的越人始终处于与匈奴、鲜卑、蒙古、汉,以及近亲南诏、吐蕃等民族冲突交融的境况中,榆椮人不断地融入到以上民族中,公元1233年,榆椮人建立的东夏王国被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家族军队所灭亡,其后裔为躲避杀掠,颠沛流离逃入广西金秀县一带,形成与瑶族不同的茶山瑶族人,居住用石板筑成的“石头房”中,其他榆椮人融入到各民族中。居住在今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一带的彝族人数众多,比较集中,是纯正的山东古越人一支,与“东夏”灭亡后的“榆椮人”无关。另外,由于历史上鲜卑、匈奴、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通过辽东半岛渡海南下迁徙进入山东纵横驰骋,东部越人的流动性很大,有些文献也把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鲜卑人、女真人、契丹人归为越人的一支,认为他们在上古时期源出同族。

值得一提的是,据《史记》等古籍记载,匈奴是我国夏朝时期大禹的族人,与汉族同为一族,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灭亡后,最后一任君主夏桀的后裔逃到中国北方一带,与汉族分道扬镳,过上游牧生活成为匈奴族。汉代时,匈奴人经过汉武帝的军事打击,一部分败走欧洲融入当地人,一部分在三国期间被曹操迁入河南、山西一带,与汉族杂居,隋唐时期匈奴人已基本消失。如此来看,匈奴是大禹的族人,与汉族同出一源,而大禹出自越人,越人与鲜卑人、女真人、契丹人源远流长,各民族最终走上了民族大融合的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东南沿海地区情况繁杂,部落众多,各有种姓,很难一一归类。但是越人作为山东半岛最古老的民族,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唐朝初南诏兴起时,随着南诏势力波及广西,遗留在广西的越人被南诏同化,成为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壮族。而山东地区远离南诏地带,保留了“百越”民族最为独特的原生底色。

1939年2月,正是山东南部沂沭河流域的农忙季节,在海岱地区的越人故地山东省泰安县(今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当地农民在“半山崮”上挖渠引水灌溉时,挖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古文化遗址——大汶口。当时出土的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印纹陶罐,时间为距今7300年至6500年之间,包含了早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裴里岗文化、红山文化等多种青铜器文化类型,历史跨度为我国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阶段,大汶口印纹陶的制陶烧制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赢得中国“印纹陶之乡”的美名,引起世界瞩目。其高超技艺毫不逊色于良渚文化,且比良渚文化遗址还早1000~2000年。

令人叫绝的是,远在南方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也发现于1939年2月,也是当地农民在打井取水时发现的。历史就是这样巧合——山东大汶口印纹陶和浙江良渚文化古城在同一时间横空出世,难道他们之间有一种冥冥之中的时空沟通吗?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制作大汶口印纹陶的先民到底是哪个先民?没有交待,根据笔者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山东人类发展踪迹和长期积累的历史知识,加之参观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枣园古越人遗址及发掘出的印纹陶罐、有肩石斧、有锻石锛等文物,认为大汶口彩陶与枣园遗址时间衔接,两者之间位于泰山附近,距离不远,陶罐制作工艺接近,属于一脉相承的文化,也是先进的山东古越人制作的。因为,从山东大汶口发现的2000多座墓葬、4万多件印纹陶的数量来看,这个印纹陶制作基地人数众多,分工明确,如果没有农耕文明的粮食支承,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从大汶口印纹陶的工艺来看,说明山东古越人与中原文明有着紧密的文化交流。我国文献记载的“夏为越后”,禹是我国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开创者,大禹治水时带领山东古越人和青、甘、陕地区的西羌人联手迁徙进入中原地区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如果没有彼此之间的文明融合,大汶口印纹陶先民是很难制作出如此高水平的印纹陶工艺品的。所以,单从海岱谷地5000年前的大汶口印纹陶和枣园遗址的文物不难看出,山东古越人具有高度的文明程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断发纹身、袒胸露腹、腰裹兽皮、手持木棍、茹毛如血的原始人,而从陶罐上那些精美的绘画符号和亮丽的色彩,足以说明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遥远的山东古越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古代先民。历史发展到当代,他们虽然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但传承下来的那种在海岛艰苦的环境中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与日月争辉的不屈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山东古越人遗留下来的生活痕迹无处不在,山东方言的“倒装句”、农村火炕、“海草房”、把子肉等饮食文化都有山东古越人的遗风。另外,山东后李遗址出土的5000年前的米饭,不但是中华第一碗米饭,也是世界第一碗米饭;大家知道,当今的广场舞特别是山东大秧歌已成为时尚,可以说广场舞和大秧歌的故乡在山东,因为1958年出土了一件4000年前的国宝级文物“印纹陶舞唱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盆内一圈三人一组,分为八组,能歌善舞的人物,是古越人对当时生活状况的最好描摹,那种舞蹈形式,难道不是今天集歌、舞于一身的“大秧歌”的体现吗?特别是山东鲅鱼、鲁西黄牛、寿光鸡等优良渔畜,都是越人在远古时代渔猎生活中驯化而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nyouxuan.com/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