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福建莆田木兰陂
古代灌溉工程遗产
随州九陂十八湖考
□ 汉东志
圣人治世,其枢在水。大禹治水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自古就是治水大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因为国情的原因古代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和地方官员都极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陂和湖是古代的水利工程。随州是著名的江淮分水、鄂豫孔道,是江汉平原以北著名的粮仓。随州的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是百川过境无一客水,故随州历史上多涝旱之灾。勤劳聪明的随州人在炎帝神农时代就十分重视并总结出许多有用治水经验,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古代随州人修建的湖陂至今仍然发挥着拦洪、排涝、蓄水、引水、灌溉的重要作用。她与随州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促进了随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而且具有意义特别的文化遗产。
陂bēi,池塘。陂塘,陂池。《说文》陂,阪也。一曰池也;《玉篇》泽鄣也;《风俗通义》陂者,繁也。言因下锺水,以繁利万物也。今陂皆以漑灌;《书·禹贡》九泽旣陂;《礼·月令》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注》畜水曰陂;《说文解字》湖、大陂也。
旧随州史载随县境内有“九陂十八湖”,或云“九陂十湖”。元朝张瓒《自厉山铺入枣阳道中》诗云:“大火西流暑气微,蝉声到处似相随,重冈地脉分岐路,晚稻田畴赖古陂。”可见古陂兴修之早,作用之大。根据中国人记数观念,“九陂十八湖”极有可能是概数,古代随州湖陂实际数量会比这个要多。
现将随州古代灌溉工程遗产湖陂的有关情况考证如下。
古之九陂,见于《随州志》者有九,现存遗者有七。州志九陂:接水陂、凰阳陂、珠龙陂、沟陂、鲤陂、桃花陂,龙陂、平陂、骕骦陂。旧志原载:
“漂水………迳龙斗湾、老龙堤,自此而下为五陂河。曰:接水陂、凰阳陂、珠龙陂、沟陂、桃花陂,各周数百步,春夏水涨,游衍蓄储、赖以灌溉。又南有鲤陂,多产小鲤。西有平陂,水皆东注。地名五归荡,言五陂水所归也。东入漂水。”(卷五?水)
“龙陂山水出璈坞山水晶沟……南流至全河合龙陂堰水为三道河”(卷五?水),又云:“厉山在北六十里,上有帝舜庙。山半有舜田、舜井,西有耙山,南有犁山坡,坡下有龙陂堰。传舜耕于山下,龙涌此堰为之蓄水”(卷四·山)。
“骕骦陂在州西北九十里唐城白云乡(原注:今无此乡名)”。《左传》:“唐成公如楚有两骕骦马。子常欲之,弗与,三年止之。唐人窃马而献之,子常归唐候是。骕骦名陂,始见于唐人胡曾诗: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唐公不识机。莫惜骕骦输令尹,汉东宫阙蚤时归,今唐县镇骕骦桥,即其地。旧时刻石‘骕骦陂’三字,犹存。”(卷十四·古迹)。
九陂之名,今已异。现存遗址可考者有:
沟陂:今称沟碑堰,位于原淅河公社金屯管理区东二里许,原有水面二百亩,堤矮水浅,几近灭迹。一九五三年以工代赈建成“沟泊堰水库”,灌田七百亩。一九六一年先觉庙水库建成后,由先觉庙东干渠供水,水面缩小到七十亩,灌田千亩以上。
桃花陂:今名桃花碑。在沟陂南二里许,原陂近乎淤平。一九五二年冬以工代赈疏浚,筑堤高三米,水面近百亩,名桃花泊水库。今由先觉庙东干渠供水,灌田也在千亩之上。
鲤陂:今名鲤碑堰,在桃花陂东南五里,原水面二百余亩,灌田仅百ニ十亩,一九五四年国家投资一点五万元,三面筑坝,坝高三米,一面接山丘小溪,一九五六年灌田一千六百亩。堤身单簿,水涨堤张,水落堤回,似有弹性、又因旱则涸、雨则溢。一九五八年改为一百八十亩鱼池,县鱼场试养鲤、鳙、鲢鱼,遇旱水竭,不利养鱼。一九六一年改水田一百二十亩,现存水面一百亩。现属先觉庙灌区,其作用不减当年。
平陂:今称平原寨,在沟陂西六里。不知何时于陂中筑台建村,环水为城。水面宽ニ十米,深二米许,周里许。
珠龙陂:有二。一在万店公社塔儿湾北二里,今名黄家大堰,原有碑,曰兴隆陂,俗称双龙碑,碑已失,陂一九五三年扩建为小(二)型小库,可灌困千余亩;一在淅河公社东方台,水面近百亩,除改毁作米田,在其北新建一堰,仍名珠龙陂。州志珠龙陂当是此处。
龙陂堰,在尚市北五里。一九六三年建龙脉水库于凤凰堤北一百米,堤埂作舜帝遗迹保存。一九七五年龙脉水库扩建,毁凤凰堤。“龙脉”系因“龙珠陂”得名。
涢山陂:《随州志卷四·山》载:“善光山在南七十里,本名仙城山。《李白文集》所言“紫阳先生八岁经仙城山”者,此也。山有滴水岩,马鬃岭,白牛池,响石堂诸景。其东有涢山陂。旧志谓之现光山。据查,府河公社相公山(即现光山)南之银山坡即古之涢山陂。旧志所载诸景皆存。此山冬暖夏凉,为历代官宦避暑之所。
十八湖。查阅《随州志》、各社志、军用图得其名者有:接水湖(汲水湖)、东湖、大湖、母猪湖、落湖、三汊湖、迎水湖、仰水湖(下湖)、谭家湖、蒋家湖、甘家湖、谢家湖、桃花泊、表湖。今有湖址者有六:
三汊湖。位于何店西三公里,俗称湖堰。相传湖区有八景:湖心映月、楼台倒影、梅花古堰、水夹桃林、隔山引泉、松盘虬龙、文阁耸翠、旅店朝烟(《何店社志》有详载)。至今水面上百亩,存湖心映月、梅花古堰,隔山引泉三景。
汲水湖。位于厉山公社(今曾都区北郊办事处)两水沟东北十里,原面积二百亩。一九五三年以工代赈建为小型水库,一九五八年改成一百八十亩鱼池,一九六三年毁作农田、湖堤尚存。《随州志》有“接水湖”乡名。
迎水湖,位于玉皇顶南侧,淮河、天河口两公社之界处,为天然泉水池,大不盈亩,清泉常溢,位置在海拨八百五十米左右。
下湖,在玉皇顶北麓,俗名仰水湖、漾水湖,为天然泉水池,泉水常流,水面大于仰水湖,位于山下,故名下湖。此地是否为随州八景之一的白水岩,待考。
甘家湖,今名瓦荡,在厉山公社(今曾都区北郊办事处)两水沟东北三里,今已改作农田。
谢家湖,在两水沟东二里,为一新月形的大堰,水面近百亩。查今谢家寨可能是以谢家湖环水筑寨。
大湖。在殷店公社白庙境。
东湖。在万店公社东。
母猪湖。在高城公社境。
谭家湖、蒋家湖。在洪山公社朱集东西两侧。
表湖。在淅河大堰坡浪河出口附近。
以上六处仅有地名,无湖之遗迹。
落湖。《随州志》记载详细,然无遗址。《随州志,卷四山》载,”龙斗崖为两峰相对处,悬崖千仞、岞嶟相向。其下五里许为大湖。俗传湖本在山上,中有二龙,龙斗而崖崩,崖崩而湖落,故其下为落湖村。此传之者,忘也!斯山重岩叠嶂,盘郁一方,悬泉注壑,落实横溪称而为湖,乃自然之理。居民缘湖聚落,即谓之落湖村。”。考落湖现为洪山寺下寺附近的山中小盆地,今为景区。
据查阅有关方志,今随州地区还有洛阳、三里岗、万和、殷店、均川、澴潭、柳林等地也有古代水利工程遗址,但均缺少记载,也鲜有遗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这段历史了解的人越来越少。随州地上文物或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有本来就不多,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改造,原随县人民委员会大楼、舜井饭店、历史街区半边街、月光池、随州电大教学楼、随州一米厂行政楼等具有随州特色的建筑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遗存或被拆除或被改造,随州的这些古代灌溉工程遗产同它们一样也快速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能不说是随州的一件憾事。
随州关于陂、湖的民间故事离奇荒诞,但陂湖遗迹时有所见,可见随人历代重视水利工程。又传,陂是大型蓄水工程,用于灌溉;湖是中型蓄水或引水工程,用于漕运,古代运输依赖船舶,随产粮、棉,年赋极重,每到秋收上缴国稞时河水已涸,舟船不发,不按时缴纳又不行。因此筑湖蓄水,漕运时将河水注入河道,舟船即发。稍通文墨的花甲老人,皆有此说。唯不见于史志,也未可信。
引用资料:《随县水利志》1984年版,特向原作者致谢。

小资料: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于1950年成立,旨在鼓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遗产保护,拥有110个成员国。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共17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是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必须具有如下价值: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独特且具有建设性意义;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 从2014年起,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评选灌溉工程遗产。中国是灌溉文明古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上,共有26个中国工程。
2014年入选名单: 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2015年入选名单: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寿县芍陂、宁波它山堰。 2016年入选名单: 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 2017年入选名单: 宁夏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 2018年入选名单: 都江堰、灵渠、姜席堰和长渠等4个项目。 2019年入选名单: 内蒙古河套灌区、江西抚州千金陂。 2020年入选名单: 福建省福清天宝陂、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省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广东省佛山桑园围。 2021年入选名单: 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潦河灌区、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 |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汉东志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nyouxuan.com/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