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的古汉语意思(止在古文中的意思和例句)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这里重点谈的是“止于至善”的“止”字。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商颂·玄鸟》篇。“邦畿”,指都城附近的地方,这是周朝诸侯分封体制下的产物。周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但是周天子也会给自己留下一块的,他的首都附近的土地是不会分封给别人的,这里是周天子的直辖区,这个地方叫“邦畿”。古书上讲领土的时候说的里数,既不是长、宽,也不是平方,往往说的是这片领土的周长。“邦畿千里”,指周天子在首都附近的直辖区的周长有一千里。“维民所止”的“维”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民”就是老百姓,“止”是居住、停留的意思。两句诗的意思是,首都周围这一千里的土地,是老百姓所居住的地方,老百姓所停留的地方。曾子引《诗经》上的这段话,重点是突出“止”字,老百姓止于哪里?止于邦畿。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典故。清朝雍正年间,查嗣庭主持科举考试时,就是用这句诗“维民所止”作为考试的题目,当时的科举考试都是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结果,有人向雍正皇帝揭发,说查嗣庭出这道题居心不良,因为“维”、“止”两个字,就是“雍正”两个字去掉字头,说查嗣庭题中暗含着将雍正砍头的意思。结果查嗣庭因此被杀。这个查嗣庭就是现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的祖先。

接下来曾子引《诗经·小雅·缗蛮》篇里的一句话:“缗蛮黄鸟,止于丘隅。”“缗蛮”是形容鸟叫声,“丘隅”就是山坡上、山丘上。那个鸣叫着的黄鸟啊,它停留在了山丘上。

为什么要引这两句诗?突出“止”字,是止于什么地方。老百姓在哪儿能安居乐业,在天子脚下,所以是“止于邦畿”;鸟儿在哪儿能过的愉快?在山林里边,所以是“止于丘隅”。引这两句诗,突出一个“止”字,而实际上讲的是,民和鸟都安于什么状态,表面上讲的是 “三纲”的第三纲“止于至善”,暗中点出了“六证”的“安”字。“止”就是安于什么状态才最快乐。

下面引孔子的话,仍旧突出的是“止”。这句话是孔子针对“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这句诗所发的感慨。“于止”,谈到“止”这个问题啊,“知其所止”,要知道自己应该停留在什么状态下。“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难道作为人还不如鸟吗?前面两句诗里说,鸟儿都知道应该停留在什么地方,作为人,怎么能不如鸟呢!怎么能不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什么境界、什么状态呢?

孔子这句话也暗示给我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怎么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何种状态呢?那么你想一想,鸟是如何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丘隅的呢?山林,对于鸟儿来说,有吃的、有喝的,能够满足它的生活需求;有各种各样的鸟一起生活,一起飞翔,快乐,能够满足它的社会需求;有树林为它遮风挡雨,供它栖息藏身,使它能够避开地上的猛兽和人的捕捉,能够满足它的舒适安全的需求;山林里还有优美的山川,清新的空气,能够满足它的审美需求。想明白了这些,那么你还不知道人应怎样去寻找自己所止的地方吗?

再对照前面两句诗想一想,“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老百姓为什么愿意生活在天子脚下呢?今天我们为什么都愿意往北京跑呢?生活品质高、安全稳定、机会多,与鸟儿选择山林的原因是一样的啊!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要止于什么状态、什么境界?止于一种有利于自己生活的状态,一种安全舒适又充满发展机遇的状态,一种能在社会中走向成功的状态,一种能够满足审美需求的境界。这两句诗与孔子的话结合起来,告诉我们这样一种思考人生追求的方法。

如果不思考这个问题,你的人生就实在过得太过糊涂了,就是孔子批评的,你还不如鸟呢!可惜的是,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应该止于什么状态、安于什么状态呢!

然后曾子又引了一句《诗经》。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篇。“於”,按照古书的注解,应该读“呜”,是发语词,“於缉”是一个表示赞美的发语词,就是我们说的感叹词吧。“熙”是光明,“敬止”实际就是止于敬。儒家所说的敬含义很丰富,对上级的敬就是忠,对下级的敬就是爱,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穆穆”是形容词,很庄严、肃穆的样子,是形容“文王”的,“文王”就是周文王。全句的意思是,伟大、庄严的周文王啊,令人感叹的是他能很光明的止于敬。

以上曾子一共引了四句前人的话,三句见于《诗经》,一句出自孔子,就是他老师的话,这四句配合到一起,曾子要说明的是人应该止于什么状态。前面两句《诗经》是比喻,说老百姓要想过好日子,得止于天子脚下,鸟儿要想过得愉快,得止于山林。然后引孔子的话做总结,说人还能不如鸟吗?鸟都知道自己在哪儿过的好,应该停留在什么状态,人也应该找对自己停留的状态。那么,人应该止于什么状态呢?先举一个古代伟大圣王的例子,周文王,他是止于敬的。然后下面再做具体的说明。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人应该效法周文王这个伟大的先例,去寻找自己应该停留在什么样的状态。然后曾子举出了五个例子,也是人生的五种角色,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停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这方面没有共性的标准,而是与我们人生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如果你是君主,你应该停留在“仁”的状态,“仁爱”才是你的根本出发点。如果你是大臣,你应该停留在“敬”的状态,保持敬,就是对上级要忠、对下级要爱。如果你是儿子,要止于“孝”;如果你是父亲,要止于“慈”;当你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止于“信”,就是诚信。

曾子是以举例子的方式告诉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 “止”。这也是“知止而后有定”,你先要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什么状态,然后才能有确定的人生目标。也是因为我们应该止于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曾子不可能在书里对每个人都给出一个答案,这需要你自己去思考。

实际上,曾子举的例子不仅是指几种人,更是指几种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扮演的角色。虽然你不是皇帝,但如果你手下还领导着几个人,那你也就是“君”,“为人君”就是给他人当领导;如果你同时还有上级,还有人管着你,那你同时也是在“为人臣”;这说的是你在工作单位的状态。下班回家呢,面对你父亲,你不就是“为人子”吗,你是做儿子的;但如果你也有孩子了,同时你也在“为人父”;此外,我们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吧,这就是“与国人交”。可见,上述五种情况经常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这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扮演的五种人生角色。

曾子虽然举了五个例子,但用词不一样,前四个都是“为人”什么,最后一个是“与国人交”,显然在曾子看来,前四个是一个类型。那么,我们想一想,前四种,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为人父,都是什么关系?君、臣,可以说是上下级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父、子,是亲属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扮演的角色虽然有很多,但不外就是两类,一类是社会角色,或者称政治角色,一类是亲属角色,或者说伦理角色。

要想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什么状态,首先要知道自己现在是一种什么身份和角色。而角色是要有一个参照物的。曾子实际上是给出了互为参照物的两组关系。国君得要面对大臣他才是国君,他回到后宫和爱妃在一起的时候,他要扮演的角色绝对不是国君,他再拿出上朝的态度就不行了。大臣也只有面对国君的时候他才是大臣,等下朝回到他自己主管的部门,他是一把手,这时候他是“君”,而不是臣。君、臣互为参照物,体现着社会关系。你和你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你扮演的角色才是儿子,当你没有和你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没必要总想着你是儿子。父、子互为参照物,体现着亲属关系。

想要知道自己此时此地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首先弄清楚你面对的是谁,你的参照物是谁。你现在面对的是老板,在向老板汇报工作,你的角色和身份就是臣,你就要守着一个敬字;你现在面对的是你的下属,你的角色和身份就是君了,你就要守着一个仁字。弄清楚你的参照物是谁,才能明白你的角色和身份是什么,也才能想明白自己应该止于什么。

不论你当多大官,回到你老爸身边的时候,你都不能止于仁了,而是止于孝,因为你现在的角色是儿子,与你的职务没有任何关系。不论多大官,你如果敢和你老爸打官腔,就要做好被老爸骂个狗血喷头的准备。人生的角色是在不同环境下转换的,上了班,你是领导;回到家,你是儿子,每个人都要随时搞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我们说,《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是指导人追求人生成功的。这里就透露出一种与人生的成功有关的方法。我们怎样走向人生的成功?先要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然后才能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要在哪个领域里走向成功,然后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什么。

假如我现在的角色是店员,我要在这个领域走向成功,我的目标是成为最优秀的店员,然后成为店长。你的角色清晰了,目标清晰了,然后才能知道你要止于什么。作为一个员工,你想成为最优秀的员工,你应该保持什么状态呢?这就是你应该止于的状态,你应该始终保持这个状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我想的很明白,想成为最优秀的员工,我应该是如何如何,今天就精神抖擞、精神焕发的这么做了,干了两天,第三天就不做了,这就是没有止于那个状态。

要想知道人生应该止于什么状态,首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还要明确自己追求的成功是什么?把这两点想明白,然后才能知道,你应该止于什么状态。修身就是要让自己止于那个状态。

这里曾子单独提出了一个“敬”字,怎么能像周文王那样止于敬?《论语》里有具体的方法,“出门如见大宾”,只要你走出家门,就好像去见最重要的客人,这种状态就是“敬”。

我一直觉得,孔子这句话不是给领导干部说的,是给我们打工的人说的,你要想成为最优秀的员工,首先要做到“出门如见大宾”。在自己家里你爱什么样就什么样,但只要走出家门,就要拿出去见最重要的客人的状态。这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心态。你不仅要保持这个状态,还要保持这个心态。

走出家门就意味着走向社会,只要你走向社会,和他人接触、交往的时候,就本着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种心态,去和人交往,这才是走向成功之路,这才是止于敬。

实际上,每个人因职业的不同,所从事的领域不同,结合自己不同的人生目标,应该止于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一概而论,所以曾子只是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但是,曾子的例子虽然简单,却是我们社会关系、亲属关系的典型,而人的身份、角色不外是这两大类,要么是社会关系,要么是亲属关系。你怎么扮演好亲属的角色,比如,面对你三大爷时应该怎样?这是亲属角色,再到社会角色,同学、同事、同乡、领导、员工、客户,这些都是社会角色。面对领导应该怎样?面对同事应该怎么样?这就是你应该止的状态。但是只知道角色是不够的,肯定还搞不清楚你应该是什么状态,要结合你的人生追求,去思考、去参悟,才能想明白你应该止于什么状态。

虽然没有一个普遍性,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是有一点可能都是相似的,所以曾子在最后给出一个总结,“与国人交,止于信”,每个人应该止的状态虽然是千差万别的,因人而异的,但是只要和人交往,就都应该守着“信”字,诚信,这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曾子用这个来总结上文。

我理解,这段话在谈“止”,就是人应该停留在什么状态。这里曾子对“止于至善”的解说,没有去解释至善是什么,而是像前面一样,重点解释了其中的动词“止”。曾子告诉我们,止,就是你应该停留在什么状态之中,又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停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去寻找自己最应该停留的状态。然后曾子又举例说明,当我们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亲属角色的时候,我们应该停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按照曾子的解释,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扮演好人生角色,从而走向人生成功的方法。

社会对每种人生角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按照曾子的理解,对君主,社会的要求是仁,要具有仁爱精神;对大臣,社会的要求是敬;对作父亲的,社会的要求是慈;对作儿子的,社会的要求是孝。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也都是要在社会中获得人生的成功,因此,就必须首先了解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值,然后按着这种要求去做,才能扮演好人生的角色,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我们还要注意到,止字,在经文里面,不仅出现在“止于至善”中,还出现在“知止而后有定”中,是“六证”之一。曾子这里对“止”的解释,也是在解释“知止而后有定”,是在解释“六证”的止。

首先要知道自己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人生的奋斗目标才能真正的树立起来,曾子告诉我们,首先要能够止于这种状态,也就是说,第一你要知道,第二你要做到。不仅知道,更重要的是做到,要知道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而且还要止于这种状态,就是要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和状态。怎么能一直保持呢?这就需要修养。修行就是想办法让自己能够一直保持应有的心态和状态,这叫“知止”。

要知道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并且通过自己的修养努力去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和状态,才是真正的树立起人生的奋斗目标,这种心态和状态使你距离人生的成功目标越来越近。如果不能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和状态,就相当于向目标走三步、退两步,目标的实现就是遥遥无期的了。

所以说,这里曾子阐释的“止”,实际上也是在阐释“知止而后有定”的“止”。这才是大人之路,才是走向成功之路。

以上是曾子对“三纲”的阐释,他重点阐释了三个动词,实际这三个动词我们可以穿成一串儿来理解。从“明”字入手,要明白、要发明你的善良本性,以此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做到明了,既能想明白,又能把事情做明白,然后才能够达到“亲民”。要想做到“亲民”,就必须“日日新”,善良本性是认识到了,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行,达不到效果,所以要“日日新”。而要做到“日日新”,背后是“止”,要一直保持那种“明”的状态。这三个方面是可以合为一体的,需要贯穿起来理解。

始终能做到“明”,这就是“止”,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就能“日日新”,就能够“亲民”,人生的一切也就理顺了,也就走向成功了。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nyouxuan.com/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