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寝是什么意思寝,安寝是啥意思

“政出多门”的源头

晋文公在国外流亡了19年后,又重新回到了国内。

当初晋国内斗极其严重,晋文公爷爷辈的时候,晋国就开始搞“灭公族”“尽灭群公子”等手段,打击宗族势力、加强国君权力,把同宗的子孙们斩尽杀绝,一个不留。

晋文公的父亲宠爱一位美艳的妃子,同时怀疑儿子们谋逆,又大开杀戒,晋国一片腥风血雨,王子们死的死、逃的逃,大臣、将帅们互相厮杀,高层混乱不堪。晋文公作为受害者之一,果断出逃,在国外流亡了19年。

等他再回来时发现,国内的贵族死得干干净净,高层组织彻底散架,朝野一片混乱。晋文公因祸得福,没费太多周折就重新登上了宝座。与此同时,晋国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几乎被连根拔除,权力出现了巨大的真空,给晋文公留下了广阔的权力施展空间。

他任用了一大批“异姓”人才:狐偃赵衰胥臣介子推贾佗魏武子……这些人都不是晋室宗亲,但他们在晋文公流亡的19年中同甘共苦、出谋划策,后来都成为中流砥柱。按照功劳和能力进行封赏,他们有的得到领土,有的被赐以爵位,根据各自的才能和功劳,共同参与治国大业(“大者封邑,小者尊爵。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受上赏”)。

晋文公的做法,在当时立即成为一起爆炸性新闻,迅速传遍天下。尽管之前晋国的内斗非常残酷,同族同宗的血亲之间刀兵相见、骨肉相残,但在周天子和各路诸侯们看来,这都只是姬姓家族的内部矛盾。

但晋文公把土地、财产、官职大肆分封给“异姓家族”的行为就是另一个性质了。周王朝官员的选拔和领土的分封,向来都是世袭的,只在权贵阶层小范围内部流转,甚至只由一个权贵家族(同宗公族)垄断,重要位置永远是留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晋文公完全违背了列祖列宗的礼法,大逆不道。许多诸侯国纷纷表示强烈谴责,后来的孔子都骂晋文公是“谲而不正”,破坏宗族礼制。

然而,骂归骂,从常识就可以判断出来,从数个家族中遴选人才,肯定要比从一个家族中遴选人才更好,优秀概率更大。晋国任用“异姓人士”掌权,提拔新干部的制度,给晋国带来勃勃生机!晋文公的手下举贤不妒,君臣同心协力,人才济济,一片振兴的局面。

当别的国家还在从唯一的自身家族中选拔人才时,晋国已经在从大大小小几十个异姓家族中选拔人才了,与之相应的,产生了“竞争上岗+相互合作”的模式。晋国核心决策层是“六卿”,分为中军将、上军将、中军佐、上军佐、下军佐六个职位,相当于六个董事共同管理公司,六大家族成员轮流执政,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

“六卿”制度下,引发了晋国大量异姓人才的涌现,在晋国一百多年强盛的时间里,担任过六大董事职位的有狐氏、先氏、栾氏、贾氏、赵氏、邵氏、胥氏、中行氏、温氏、士氏、范氏、韩氏、荀氏、智氏等各大家族。这些外姓之人,之前一直被排斥在晋室宗族之外,现在却跻身核心决策层,拥有了以前享受不到的政治权利。他们可以得到固定的封地,还可以扩大自己的家族,组建自己的圈子。

唯一不高兴的,是晋国同宗同族的子孙,他们已经被前几任国君杀得支离破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有的蹲监狱,有的被流放,不成气候了,就算不高兴,也得忍气吞声。剥夺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权利,换来更广泛阶层的支持,成为晋国称霸的关键。

但晋国崛起的因素也成为它分裂的关键。它在吸纳各家族人才的同时,也把大量财产、田地永久性地赐予给了各大家族,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最终反过来吞噬了国家。

最初,赐给各家族的土地,各大家族每年要定期向君王交税、交粮食,共同遵从老大的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羽翼丰满之后,翅膀就硬了,“儿大不由娘”。

晋国国王发现税收越来越少,而各大家族却越来越富有,有了钱之后,胆子也变肥了,敢和中央叫板了,敢私自造兵器了,敢明目张胆地在朝廷里安插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了。中央的权力渐渐被架空,多个家族掌控了朝政,“政出多门”这个词最早就来源于晋国。

晋国内斗进入决胜局

架空中央的同时,各个家族相互之间也在拼命竞争,抢夺彼此的资源、领土和人口,并且斗争日趋激烈。

经过一百多年的互相倾轧,最终剩下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四大家族,其中智氏家族资历虽浅,但发力很猛,吞了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地盘,实力扩张迅速,凌驾于着韩、赵、魏三家之上。

注意,此时他们的身份都还是晋国的大夫,虽然他们有着超越其他一国面积的领土,还有自己独立的强大军队,但还是只能称呼他们为韩家、赵家、魏家,而不能称呼他们韩国魏国赵国

此时智氏家族的族长名叫智瑶,他爹叫智宣子。智宣子当初有好几个儿子,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挑来挑去,在选择智瑶还是选择智果的问题上,智宣子跟族中长老吵了一架,把族长老气得直接原地分家,还改了自己的姓,以后都不再当智家人。

同一时期的赵氏也是,赵氏族长赵简子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用了个办法,他将毕生的心得写在竹简上,交给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伯鲁和幼子赵无恤,让他们潜心研读。然后沉住气,三年不吭声,三年之后突然考核。

结果长子赵伯鲁早就把这事忘得干干净净,竹简都不知道丢哪儿去了,幼子赵无恤却背得滚瓜烂熟,竹简一直随身携带。赵氏族长的位置,就落到了赵无恤的身上。

说到这儿,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智宣子为什么要跟族中长老吵架?赵简子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去挑选继承人?

当时还未三家分晋,处于春秋末期,按照当时的礼法,嫡长子继承制,无论是智宣子还是赵简子,在选继承人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费什么脑筋,直接嫡长子就完事了,名正又言顺,其他人根本不会有什么异议。

但他们这种做法说明了什么?说明当时四大家族的斗争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如果这个时候还讲嫡长子继承制,万一嫡长子是个傻子怎么办?全族的人都得跟着完蛋。“唯才是举”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必须要在继承人中选择一个能力强的,才能在这乱世之中,保全族人的命运。

史书中多有记载,智瑶此人长得帅、个子高、能文能武、多才多艺,可谓是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而且做事果断,雷厉风行。

他带兵攻打仇由时,仇由只是一个小国,完全不是智氏的对手,但它有一个优势,就是它们的国家在群山之中,地势崎岖,军队开不进去。当时智瑶,想了一条计策,他令人制作了一口大钟,送给仇由国君。钟在当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仇由国君满心欢喜,派人领取大礼。
为了能让这口大钟运进来,仇由国君还命人平整道路。结果,路修好了,钟运进来了,晋国的军队也鱼贯而入,仇由国就此灭亡。

这就是成语“斩岸堙(yīn)溪”的故事由来。侧面也说明了智瑶是一个很懂得先予后取的聪明人。

但史书上说智瑶最后败就败在两个字“不仁”,也就是对其他人没有什么爱心,冷酷无情。现在回过头来看,史书上的价值观多是儒家思想,在记录历史时偏向于用“仁”或“不仁”来评价成王败寇。但在那个动乱纷争的年代里,默认遵循丛林法则,现实比想象中更加残酷,稍有不慎就有灭族的风险。反而是智瑶这样的人,更容易带领族人在乱世之中存活下来。

蓝台之宴

四大家族共存的局面不会长久,他们彼此虎视眈眈,随时都在想着两个问题:一、接下来要搞谁?二、怎么才能避免自己被搞?就在这个剑拔弩张的时候,智氏率先出手,组织了一场较量程度不亚于鸿门宴的宴会——蓝台之宴。

在晋国蓝台这个地方,智氏将韩、赵、魏三大家族长聚集在一起,这是个一强三弱的局面,智氏家族实力最强。宴席中,智氏族长智瑶相当地嚣张跋扈,完全不把其他三家放在眼里,公然戏弄韩氏族长韩康子,还当场羞辱他的大管家段规。什么打狗看主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完全不存在。

事后智氏有一名族人智国,劝诫智瑶收敛点,别欺人太甚,没必要这样招惹他们,万一三家暗流涌动、合成一块,到时候会合起伙来把智氏推翻。

以智瑶的聪明才智,他知不知道这个道理呢?他当然知道,他不仅知道而且很擅长玩弄这套把戏,要的就是“先得寸,后进尺”。

这点有些反常识,我们常常劝告他人不要“得寸进尺”,但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看,有时侯“得寸”了,必须得“进尺”。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一个人如果忍了第一次,就很有可能会再忍第二次,如果第二次没忍住,就意味着之前忍受的成本全都白费。

蓝台之宴上,智瑶戏弄韩氏族长,当场羞辱他的大管家,就是在初步试探三家的反应,如果这样羞辱他们,他们都能忍,那接下来就可以更进一步了。

果然,宴会过后,智瑶就接连向韩、魏、赵提出了领土要求。韩、魏经过一番思索,再度选择忍气吞声,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线城市。

所以《六国论》中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后来的秦始皇也用同样的策略蚕食六国,赌的就是六国舍不得放弃之前的沉没成本。真到六国忍无可忍准备反抗的时候,双方的实力早已拉开了差距。

但蓝台之宴上有个例外,就是赵氏。韩、魏两家都割地了,还出手不菲,唯独赵氏拒绝了,选择硬刚。

韩、魏两家各自的小算盘都是,自己不当这个出头鸟,上天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智氏要什么就给他,让他膨胀起来,等其他人受不了起来反抗的时候,就顺势一起灭了他。

令智氏没想到的是,实力不咋地的赵氏居然敢拒绝,而更令韩、魏两家没想到的是,赵氏选择硬刚后,智氏第一时间拉着他们俩一起去攻打赵氏。

这下尴尬了,韩、魏本想置身事外,隔岸观火,等到时机差不多了,上去踹智氏一脚,结果反被强行组成三国联军,面对智氏的邀请,他们都不敢拒绝。

就这样,智、韩、魏三家军队一起开拔,攻打赵氏赵无恤。

大局初定

智瑶带领韩、魏两家军队一起攻打赵氏,决战的地点在赵氏领地晋阳(今山西太原)。

说到晋阳,不得提一下赵氏家族的先见之明,当初赵氏族长赵简子,也就是赵无恤他爹,派家臣尹铎去管理晋阳,尹铎收到命令后,多问了一句:“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

“茧丝”的意思就是把晋阳这个地方,当成赵氏家族兵源和财源之地;“保障”就是把晋阳当成赵氏坚固的根据地。

如果当成“茧丝”,就要最大限度地盘剥当地的人力和物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为赵氏提供充足的税收和兵源,坏处是容易导致晋阳百姓民怨沸腾,对赵氏离心离德。

如果当成“保障”,那就反过来减少晋阳的赋税徭役,善待当地百姓。好处是老百姓们会对赵氏感恩戴德,向心力增加,但坏处会降低赵氏兵源和财源的扩充速度,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竞争激烈的时候,扩张速度稍微慢一点,就有被其他家族兼并的可能。

从现在的眼光看,尹铎是一个妥妥的优秀员工,他深谙现代管理学中的“向上管理”。当他接到领导下达的任务后,第一时间就发现任务不够清晰,领导到底要我去干吗?让我管理晋阳到底要管成啥样子?既然不清晰,那就有必要让领导把任务解释清楚,上下达成一致,不至于干到一半,才发现南辕北辙,那就是做了无用功。

但领导通常都很忙,他不仅有这一件事,还有很多其他的事,你让他说清楚,他可能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或者他也没有完全想清楚。这个时候作为下属,就要给他一个AB项的选择,你是希望我达到A结果,还是达到B结果?有了AB选择,领导就能很快给出回复,这就增加了沟通的效率。

职场上,优秀的员工会利用上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尽快达成结果。如何能让百忙之中的上级领导来帮忙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节约上级的时间,你帮他节约时间了,他就会给你提出意见建议,甚至直接给你资源,让你去完成任务。

赵简子给尹铎的回复是“保障”,可能他当时有那么一丝丝的敏锐,预见到未来赵氏家族会面临一场生死存亡的战役,提前安排尹铎去管理好晋阳,善待当地百姓,让晋阳成为赵氏家族最后的坚固堡垒。事实上,晋阳最后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智、韩、魏三家联军围攻晋阳的时候,智瑶视察地形,果断选择水淹晋阳。要知道《孙子兵法》成书至少不晚于公元前512年,里面有专门讲“火攻”的章节,讲得很详细,但是并没有怎么提“水攻”。按照《孙子兵法》的思路,水的作用更多的是“绝”,也就是阻断阻隔的意思,防御重于攻击。

而时隔57年后,智瑶围困赵无恤,就果断采取了水攻的策略,可见在智瑶在军事上确实有非常灵活的头脑,知道因势利导、活学活用。史书记载当时水已经漫到距离城头只有一米的地方,晋阳城内的百姓也早已被围得饿殍遍地。

就在这危急关头,赵无恤派人偷偷出城,游说韩、魏两家,当头棒喝他们“唇危则齿寒”。游说非常成功,当天晚上韩、魏就决定反水了。于是,赵无恤派人偷袭水坝,反淹智氏大营,韩、魏两家趁机从两翼偷袭,大败了智氏,并且顺手灭了智氏全族。

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人口和领地,至此,实质意义上的三家分晋彻底完成。

三家正式上位

虽然韩、赵、魏三家吞并了智氏,共同瓜分了晋国,但他们在名义上还是晋国的士大夫。诸侯该有的硬件他们都具备了,唯独差个名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迫切的想获得的诸侯的身份,伺机做到名副其实。这个过程还很漫长。

赵无恤迟暮之年,考虑自己继承人的人选。他的心里一直有个负担,当初自己不是嫡长子却继承了族长之位,始终觉得有愧于哥哥赵伯鲁。于是选来选去,赵无恤最终将赵氏族长的位置传给了赵伯鲁的孙子赵浣

但赵无恤有个弟弟,名叫赵桓子,心有不甘。等赵无恤死后,赵桓子将赵浣赶跑了,自己坐上了族长之位。由于赵无恤打赢了晋阳之战,在家族内非常的有威望,其他人都想遵循赵无恤的遗嘱,于是共谋废了赵桓子这一支,重新把赵浣接了回来继续当族长,号为赵献子。赵献子有个儿子,名叫赵籍

公元前407年,韩、赵两家的族长相继去世,赵籍和韩虔分别继任两家族长之位,魏家的族长魏斯已经主政37年,韩、赵、魏三家属于一个老江湖,两个白丁的局面。就在他们谋求诸侯名分的过程中,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出人意料地帮了韩、赵、魏三家的大忙。

当初姜太公被周天子分封到齐国,带领族人在那里开疆拓土,姜氏的后人世代统治着齐国。

我们都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里,故事里的长城是齐长城,而不是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齐长城大概在公元前411年开始修建,也就是齐宣公在位的时候。如今山东济南的平阴,就是齐长城最西端的要塞。

另外,孟姜女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孟意味着她是长女,姜是她的姓氏。她是当时齐国一名有着高贵血统的贵族。

后来陈国的公子陈完,逃亡到齐国,在齐国安定下来,并且改自己的姓为田。于是田氏家族在齐国开枝散叶,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齐简公的时候,田氏族长田常,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杀了齐简公,扶持一个傀儡国君齐平公,自己则当上齐国的丞相,掌管齐国朝政大权。

田常死后,他的儿子田盤继任田氏族长。田盤大力发展家族势力,将田氏家族发展成齐国一家独大,几乎所有地方的官职都安插了田氏家族人。

就是在田盤在位的时候,韩、赵、魏三家联手灭了晋国智氏家族,实质上完成了三家分晋。这件事给了田氏家族的启发很大,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田氏代齐”。

田盤死后,又经历了两代人,田和成为田氏家族长。这个时候,田氏家族发生内乱,家族成员互斗。一个叫田会的人,叛逃到了赵氏家族,并自作主张将齐国的廪丘(在今山东郓城)献给赵氏。

韩、赵、魏三家经过一阵商议,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为自己正名的好时机。于是三家联手,还拉上南方的越国,共同攻打齐国,史称“三晋伐齐”。

齐国无力应付,派出了傀儡国君齐康公去和谈。最后和谈结果:第一,齐国停止修筑齐长城;第二,齐国放弃廪丘。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韩、赵、魏三家半掳半请地把齐康公带去了周王室首都洛阳,捎带手叫上了郑、卫、宋、鲁四个国家,共同去觐见周天子周威烈王

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往周朝首都,干啥呢?邀功!!韩、赵、魏三家以平定齐国内乱的名义,向周威烈王申请晋升为诸侯。

晋国傀儡国君“大公无私”地说着韩、赵、魏的好话;宋、郑、卫、鲁四个国家在旁边敲边鼓,表示支持。齐国国君看着被韩、赵、魏俘虏的齐国将士,咬着牙表达了感谢。

多么赤裸裸的逼宫啊,这么多人在周威烈王的直辖地盘上人吃马喂,开销巨大,再不把他们打发走,估计周天子就要被他们吃垮了。

无奈之下,周威烈王表示“顺应天意”,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赵籍为赵烈侯,魏斯为魏文侯,韩虔为韩景侯,三人从士大夫一跃而起,和晋国国君平起平坐。而此时的晋国国君早已成傀儡,只保留了一小块土地,两代人以后,这一小块土地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三家分晋从实质到名义上彻底完成,赵国、韩国、魏国诞生,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正式拉开序幕。


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3-03-13 09:20:39)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nyouxuan.com/10175.html